创新创业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水平的三重路径

发布时间:2023-10-21 作者:科学数据中心
胡交斌 晏宁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在高质量发展大潮中,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笔者认为,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水平,应依循三重路径。
建设高校高质量创业教育体系,强化创新创业课程服务
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改变以往由高校辅导员兼职创业教学的现象,将创新创业课程设为专业教育课程。打造学科前沿、创新思维、创业基础、商业机制等方面课程,用案例教学展示创业成功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创业过程和创业规律;构建“通识教育+专创融合+赛课一体”的双创教育体系,全面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将真实的“创业声音”引入课堂,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加强对外交流,拒绝闭门造车,广泛邀请知名校友、创业导师、天使投资人以及创业成功人士回到学校与学生分享创业经历。组建以创业导师、优秀企业、创业大学生为核心的创业课程小组,为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弘扬多元创业文化,力戒“成功学”误区,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观,培养一批既有创业勇气又有创业智慧的新型创业者。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动态调整创新创业学科设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构建以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以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扛起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有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关键,高校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要在既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搭建专业化服务平台,营造高水平创新创业环境
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疏通高校和企业双向链接的快车道。创业是反复摸索、找寻发展方向的过程,大学生是缺乏实践经验的群体。高校要做好与企业的链接,加强创新创业合作交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操内容和实践想法的机会。主动面向行业产业领域的核心、重大问题和区域发展中的共性、关键难题,引导学生提炼、验证、解决源于产业前沿的实际问题,认知社会价值的传递规律。有组织地强化从产业到教育的创新需求传动,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色优势,联合有关行业、企业建设一批校外大学生双创实践教学基地,把产业界的需求真实、及时地输入到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群体中。
设置跨校创业服务平台,整合高校学科创新创业资源。各高校、学科之间应采取交叉合作方式整合创业资源,充分发挥科技园、创业园、创客空间等校内创新创业平台作用,构建成熟、专业的高校创业服务平台。平台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研究了解创业学生痛点难点和迫切需求,为创业学生开展精准化服务,推动创业人才和重点产业双向奔赴。
优化创新创业帮扶政策,拓宽创新创业空间
建立全面帮扶机制,构建多元持续发展体系。政府部门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但一些地方缺乏持续性关注和帮扶,导致大学生获奖团队在赛后面临后续资金不足、发展前景预判失误、团队管理面临困难等问题。要持续打造多元化、可持续化的创新创业环境。从建立健全创业孵化机构、减免税费、简化贷款流程、完善创新创业大赛可持续发展机制等多方面入手,让面向大学生创业者的政策支持变得更加多元、可持续、在垂直领域更细分化。
引导社会资本支持,推动创业项目对标市场需求。以市场化机制促进社会资源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更好对接,引导创新创业平台投资基金和社会资本参与大学生创业项目早期投资与投智,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健康成长。加快发展天使投资,培育一批天使投资人和创业投资机构。发挥财政政策作用,落实税收政策,支持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发展,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
鼓励金融服务参与,解决大学生融资难题。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商业可持续原则对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金融服务,解决大学生创业融资难题。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及贴息政策,提高高校毕业生个人最高贷款额度。降低贷款利率,简化贷款申报审核流程,提高贷款便利性,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为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金融服务。
【作者分别系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新化县琅塘镇副镇长。本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市场化、家庭资本与大学生创业研究”(XSP18YBC066)阶段性成果】